巴中日报:新乡贤搭把手 烦心事不再有——通江县486名新乡贤既解基层难题又促乡村振兴

(点击图片查看来源)

 

新乡贤搭把手 烦心事不再有

——通江县486名新乡贤既解基层难题又促乡村振兴

本报记者 李云良

486名新乡贤

投入2.3亿余元

支持家乡18项产业发展

解决5000余人就业

化解各类基层矛盾600余起

 

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,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、风习教化、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,都被称为“乡贤”,由此形成了乡贤文化。

近年来,通江县创新发展乡贤文化,通过乡贤们“贤”的引领、“能”的带动、“德”的滋润、“善”的教化、“敬”的尊崇,凝聚起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。

乡贤变考官    村事不再难

正值春管,通江县铁佛镇尖包岭村五社村民罗荣国忙得不亦乐乎。一股股山涧的清水经过水渠直接灌溉家中3亩水田。“为了这点水,争了两年多。”罗荣国感慨,“太不容易了!”

时间回到两年前,通往尖包岭村五社农田的水渠从该村一村民承包经营的山林经过,因水渠年久失修导致堵塞。当罗荣国等上百户村民提出要进山修水渠时,却遭遇山林承包者的阻拦。“山林承包者想在水塘上建两根柱子,方便自己修房子。我们五社村民不同意,担心影响水源。他就不让我们进山修水渠。”罗荣国说。

为此,用水受影响的村民们长期上访。不但事情没得到解决,还苦了百姓,更急坏了尖包岭村的“参事会”。“根据村规民约,尖包岭村建立‘参事会’,由老党员、老教师等组成‘村级参事会’。”尖包岭村参事会会长刘呈明说,2017年5月,“参事会”组织召开了一次“一考二问三评”现场点评会,五社社长评分58分,不及格。“参事会”乡贤直指问题根源,要求其限期整改,达到群众满意为止。五社社长脸上挂不住,在乡贤的帮助下,长期老大难的问题,两个月就得到了彻底解决。

“多亏了这些乡贤老‘革命’!水渠一通,灌溉用水不成问题了。”罗荣国说。

挖掘老文化   搭建新平台

尖包岭村的用水故事,只是通江县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的一个缩影。

为推进基层治理,通江县72名乡贤联合成立通江县乡贤研究会,49个乡镇均建立研究分会,292个村成立新乡贤参事会。“三级机构”为新乡贤发挥重要作用搭建了平台。

“为深入挖掘通江乡贤资源,研究会成立后,先后组织开展了多次乡贤文化挖掘、史料收集整理、文化交流研讨、典型事迹宣传等活动,通过选乡贤、树乡贤,让乡贤文化和精神‘润物细无声’地滋润群众心田。”通江县乡贤研究会秘书长周红梅说。

乡贤制度建起来了,如何更好地激发新乡贤的活力?在实践中,通江县开展进厅堂、进课堂、进讲堂、进礼堂等“四进”活动,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。

对此,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高三学生何育涓深有感触。2019年6月18日,乡贤文化进课堂走进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,何育涓聆听了退休教师张玉书的演讲,倍感振奋。“乡贤们扎根乡村、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。我要以乡贤为榜样,努力学习,将来做一名有为青年,建设家乡、回报家乡。”

截至目前,通江县已开展乡贤文化进厅堂510余次,140余名新乡贤现身道德讲堂、农民夜校,受众3000余人次。

建立好机制    运行有保障

2019年1月,通过报请市委、县委同意,通江县政协创新设立了“新乡贤界”,先后培养12名新乡贤成为该界别县政协委员,两河口镇三官庙村77岁退休教师张玉书就是其中之一。“在平时,县里、乡镇、村里有什么重大事项,经常会邀请我们参加,倾听我们的意见。”张玉书说。

在工作中,通江县积极搭建新乡贤知情平台,充分征求其在集体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,意见采纳率达86.4%。“把符合条件的新乡贤纳入各级后备干部人才培养,先后培养乡级、村级后备干部人才26名。”周红梅说,此外,通江县还积极建立新乡贤选树机制,按照控制总量、提高质量的原则,把有德、有技、有功人物认定为新乡贤,每年评选表彰“通江县十大杰出乡贤”;建立新乡贤管理机制,实行一人一档管理,明令禁止以新乡贤名义参与营利性活动,明确准入条件和退出机制。

截至目前,通江县共评选出新乡贤486名。新乡贤们累计投入2.3亿余元,支持家乡建设,带动发展通江银耳、道地中药材等18项致富产业,解决5000余人就业,参与调解各类基层矛盾600余起。 (转自《巴中日报》2020年4月16日A3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