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政协报:发挥政协优势 坚持履职为民——通江县政协积极投身脱贫攻坚小记

(点击图片查看来源)

通江县政协机关大门口的一块石头上,“履职为民”四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。这是通江县政协人的履职承诺。

当前,通江县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。为确保贫困群众在脱贫路上不掉队,通江县政协积极探索、倾情倾力,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,有力有序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。

群众贴心人 用心用情真帮扶

通江县涪阳镇石龙寺村共有211户779人,其中贫困户52户143人。村子依山而建,村民们过去都是靠天吃饭。近年来,在县政协的大力帮扶下,石龙寺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.6%,并于2018年顺利实现贫困村整村退出。

“真是太感谢你们了!”石龙寺村原贫困户王心明和老伴每次见到县政协机关帮扶干部,总有说不完的感激。

2019年节假日期间,县政协机关干部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劳动,分别到全县8个脱贫攻坚战区和3个县政协机关联系帮扶村,帮助贫困群众为花椒树培土、修剪枝丫、打扫卫生,与他们一起话家常、聊变化……热心细心耐心的帮扶工作,不仅增进了干群感情,也激发了村民们的脱贫斗志。

“去年种了两亩多的玉兰树、柚子树苗,总共卖了20多万元,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。”在县政协驻村工作队队员陈能建的组织协调下,通过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,春在镇棋子顶村村民严培厚从种植苗木的“门外汉”变成“种植能手”,成了脱贫致富的典范。

县政协机关干部和广大政协委员的真情帮扶,受到贫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。

致富领路人 产业“造血”拔穷根

打赢脱贫攻坚战,产业发展是关键。走进石龙寺村,一大片花椒树映入眼帘。虽已过了椒香阵阵的收获季节,但仍能看到群众在田间劳作的忙碌身影。

“我家4亩土地都流转出去种青花椒了,一年土地租金有1600多元,去年我参与采摘青花椒,务工又挣了6000多元。”60多岁的村民王宝极喜滋滋地算着收入账,“我还种了200瓶银耳菌种,收了50斤左右的干耳子,预计全部卖完能有1万多元呢!”

石龙寺村村民一直以来都有种银耳的习惯。近两年,在县政协主席、通江银耳(食用菌)产业推进工作组组长闫丕川的牵头推动下,全县银耳产量产值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。

县政协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走村入户,深入调研银耳产业发展情况,召开专题协商会、技术培训会等,助推通江银耳(食用菌)产业发展壮大,成为全县助农增收、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。2019年,通江银耳(食用菌)产业重点乡(镇)由上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,银耳标准菌种用量152万袋(瓶)、木耳用种量80万袋、香菇用种量100万袋,分别比2018年增长35.2%、19%、23%,其区域品牌价值高达30多亿元。

为实现互鉴互学、早日脱贫,根据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督导的8个脱贫攻坚战区贫困程度各不相同的现实情况,县政协专门出台了《县政协领导班子成员指导机关帮扶贫困村工作方案》,要求县政协党组、主席会议成员每月轮流到涪阳镇石龙寺村、金家坪村和春在镇棋子顶村指导脱贫攻坚工作。

近年来,石龙寺村在县政协的帮扶下,大力发展青花椒、银耳、天麻等产业,实现了村集体年收入从零到10多万元的突破。

初心践行者 扶贫济困出实招

“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信心,力所能及地为家乡人民多作贡献,这是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企业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”县政协委员、上海展歆保安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展说。

为切实解决脱贫攻坚中的具体问题,针对贫困群众无电视机的实际情况,县政协向全县政协委员发出倡议,开展“创引帮”助力精准脱贫捐赠电视机活动,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积极响应。自倡议发出以来,共募集资金14万余元,捐赠电视机1000余台。

“按照省政协‘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’活动、巴中市政协‘百千万’‘创引帮’活动和通江县委脱贫攻坚工作要求,我们探索推行‘四+’(聚智+聚力、结亲+结对、招强+招优、扶困+扶志)模式,努力打造‘百千万’暨‘创引帮’活动升级版。”闫丕川介绍。

自“创引帮”活动开展以来,县政协牵线搭桥成功引进项目26个;回引26名政协委员和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;邀请全国银耳标准化工作组、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等的46名专家到通江调研;充分发挥联系面广的优势,协调捐资捐物总价值2100万余元,资助学生2069名,资助重病群众医疗费100多万元,帮助就业或创业573名,帮助残障人士、留守老人67人次,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。

“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以群众所思所盼所需为重点,发挥政协优势,坚持履职为民,助力民生改善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。”闫丕川表示。

□杜甫 杨鑫兰(转自《四川政协报》2020年1月17日02版)